“赣超”五轮不败奇迹背后的教育密码

作者:小小主编发布时间:2025-08-17 08:34:56阅读次数:0

8月10日,“赣超”第五轮焦点之战打响,抚州队凭借帅君哲、李若琨的进球以2比1力克赣州队,夺得三连胜。五轮战罢,抚州队以3胜2平的不败战绩居“赣超”南区积分榜次席。这支队伍的核心框架——包括连续进球的帅君哲、“少年门神”刘灏等14名球员及1名教练,均来自临川十六中。持续亮眼的表现,既是该校“体艺双学”办学特色的成果彰显,更是我市“体教融合”政策普惠落地的生动实践:让不同禀赋的孩子有学可上、有梦可追。

图片
“赣超”第五轮,抚州队球员赛后向球迷致谢(吴茵摄)

体教融合:

从校园到职业的成长之路

走进临川十六中田径场,数十名学生正在教练指导下训练,“注意跑位!看准时机!”的喊声此起彼伏。如今在“赣超”闪耀的帅君哲和刘灏,正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足球之路。

“从班级联赛到‘赣超’赛场,刘灏的成长是学校‘阶梯式培养’的缩影。”该校足球教练曾小华说。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2024届毕业生帅君哲从省联赛尖兵成长为职业球员,2025届毕业生熊宏伟作为江西省男足U18代表队队员征战全国赛事……

“很多人以为我们只是运气好,培养了几个足球苗子。”该校党总支书记饶定芳说,“但实际上,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也得益于我市‘体教融合’政策的支撑。”作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该校构建了“普及—提高—精英”三级培养体系:每周足球必修课覆盖全员,课后社团提供专业训练,实行梯队化校队管理。配合高标准场馆、常态化赛事及高素质教师团队,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被看见、被激发。

系统培养成效显著。近年来,王倩同学在中国式摔跤全国锦标赛上获奖,陈甬同学在全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上获奖,廖诗怡同学等人入选省青少年足球集训队,全校累计培养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41人次。更难得的是,这些运动员文化课成绩同样出色。“文化课不过关的队员,是要停训的。”该校足球教练饶晨说

图片

图片
川十六中田径场上,学生们正在努力训练

特色育人:

多元发展的教生态

在临川十六中,特色教育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一个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的有机融合生态系统。学校坚持“创书香文明校园,办多元成长教育”理念,构建“基础+拓展+特长”三级课程体系,开设篮球、足球、羽毛球、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特色课程及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满足个性化需求。支持学生自主创办文学社、舞蹈社等10余个社团,为个性发展搭建平台。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业咨询室、主题班会等多维联动,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

师资建设同步发力。学校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提质增效,形成“10名省级骨干教师+2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师资矩阵,为“优质均衡”提供坚实保障。

“专业训练+文化学习”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发展特长的同时,学业不掉队。学生们每天训练结束后都要参加文化课补习。该校学生何嘉豪、王雅彬就是在这种模式培养下,不仅学习成绩优良,而且还获得了2023年江西省无人机锦标赛一等奖

薪火相传:

教育智慧的代际传递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成长档案”,静静诉说着教育传承的故事。翻开刘灏的档案,从初入校队的青涩紧张到如今的赛场沉稳,他的变化清晰可见。这些档案不仅见证了个体的变化,更承载着学校育人理念的代际传递。

该校创新多元评价体系,将学业成绩、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每学期末,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详尽的“成长报告”。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文学社员的创作才华、科技达人的创新思维,都获得了同等的认可和鼓励。

“教育的真谛在于传承。”该校副校长徐赞峰深有感触地说,“最让我们骄傲的不是拿了多少奖,而是看到每个孩子带着自信离校,又能带着经验归来。”帅君哲在职业联赛间隙回校指导训练,王倩常回来指导学弟学妹,尧利霞大学毕业后回校任田径教练……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接力,形成了独特育人生态。

更可贵的是,这种传承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成长。指导他人是自我提升的契机,被指导的经历成为未来的财富。这种生生不息的育人接力,正是临川十六中最宝贵的教育财富: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公平的起点上绽放独特光彩。

编辑:陶沙

来源:抚州发布

标签:
收藏
分享
发表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