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只在需要时,才想起中国女足
9月28日,2025赛季中国女超联赛收官。最后一轮之前,辽宁女足积40分排名榜首,北京女足积38分位居次席。戏剧性的是,最后一轮的比赛刚好是北京主场迎战辽宁。而最终的结果是北京女足在主场4比0大胜辽宁女足,时隔23年再度捧起国内女足顶级联赛的冠军奖杯。
其实这种最后时刻决定冠军归属的剧情此前也上演过。1999年甲A联赛,身为升班马的“辽小虎”与山东鲁能泰山同样围绕联赛冠军争夺到了最后一轮,在取胜即能夺冠的情况下,辽足被北京国安1比1逼平,获得联赛第2名,没能上演中国版的“凯泽斯劳滕奇迹”。
这一次,辽宁女足的情况甚至要优于当年的辽足——只要打平就能夺冠。但不同于北京国安的是,北京女足只要取胜也能拿冠军,这也让她们迸发出更强的战斗力,于是和26年前一样。北京女足的主场先农坛体育场再一次成了辽宁足球的伤心地。
这场争冠大战,吸引了2868名球迷到场观看。不要惊讶于观众人数还不到3000,因为这已经是本赛季先农坛体育场上座人数最高的一场。不算这一场的话,本赛季先农坛体育场最多的一场有569人进场,最少的一场只有215人。
可以看出,山东枣庄主场的女足观众是最多的,比其他主场几乎多出一个数量级,5000起步时常破万,在女足这块非常罕见
虽然女超联赛有些场次的上座人数也能破万,比如今年3月山东女足与长春女足的比赛,观看人数就达到了16097人,但这只是个例,几百、几千的到场人数才是常态。
再说回到争冠大战,2868名球迷中,北京女足的球迷组织可能只来了三四百人,北京女足此前的主场比赛,这些球迷也几乎从未缺席。但其余的观众几乎都是北京国安的球迷,就连北京国安的吉祥物“京狮”也在现场不断活跃气氛,大有一种“北京女足,国安的哥哥们挺你们来了”的意味。
从在观众席上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很多国安球迷并不知道北京女足有哪些球员。不过他们都知道当值主裁是男裁判员戴弋戈,戴弋戈在中超赛场上就不太招球迷待见,于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戴弋戈和辽宁女足的球员和教练组就成了主队球迷攻击的对象。关于戴弋戈,球迷们骂的花样比较单一。不过对辽宁女足,球迷们搞心态的花样层出不穷。
现场只开放了一个看台(不算客队看台),看台正对着教练席。因此当客队队务在场边摆放水瓶便于球员补水时,身后就会传来“别摆了”的喊声;当客队教练员起身布置战术时,身后的球迷就会厉声呵斥教练员“坐下”;最令人不适的还要数一次发界外球,由于戴弋戈没有发出指令,辽宁队球员只能在场边拿着球站着,身后的球迷认为辽宁女足是在拖时间(当时辽宁女足0比3落后),于是“不踢滚蛋”的喊声响彻整个先农坛。
不仅如此,一些球迷对北京女足一些球员的表现也不太满意。或许是看惯了男足比赛,有时候他们会对女足比赛的节奏之慢感到诧异,当球员没有接到一个看起来应该接到的球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怜香惜玉,犀利的评价也时常听见。
不过这些都比不上中场休息时分,一名球迷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在排队接水的时候,我听到他这样和身边人说道:“今年国安也就这样了,男足指望不上了,北京女足必须出点成绩,要不然说不过去。”
其实关于北京女足和辽宁女足,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比如国脚张琳艳、王珊珊和老将古雅沙都在北京女足阵中,她们是北京女足一路逆袭的关键所在;比如辽宁女足有三位年过30岁的老将,没超过30岁的球员有14位;比如北京女足曾经陷入资金困境400多天,球员们刚刚熬过经济危机;比如辽宁女足主教练马琳8年磨一剑,把自己亲手组建的辽宁U12女足差点带成了全国冠军……
但无人在意这些,很多人喜欢看足球,但对女足不感兴趣,就像很多现场观众相比于北京女足的故事,更在意终场时他们喊出的那句口号:“北京是冠军”。
一场京辽大战或许说明不了什么,但也能折射出女足面临的很多问题。单拿上座人数来说,除了大多数球迷对女足不感兴趣以外,场地容量以及时间安排,既是限制因素,也能反映出足协和大众对女足的重视程度。
比如今年6月11日江苏女足与广东女足的比赛,竟然0人到场观看,这还不是那场比赛中最离谱的。在比赛中,广东女足的陈巧珠远射破门,但球在击中球门后侧的支撑柱后弹了出去,而主裁判和边裁都没有看清,于是示意比赛继续。正当广东女足处在错愕中时,江苏女足顺势发动了反击,扩大了领先优势,最终以3比0取胜。
赛后,陈巧珠直呼裁判员的判罚离谱到家,另一名女足队员彭诗梦也呼吁女超联赛可以安排底线裁判,这件事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舆情。此后陈巧珠隐藏了微博,不过中国足协也吸取了教训,为女超联赛引入了底线裁判。
本赛季女超联赛的另一件舆情同样是由广东女足与江苏女足的比赛引发的。8月2日,在广东女足与江苏女足的比赛结束后,来自香港的陈婉婷教练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达了对赛程安排的不满。根据《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这种行为必然会受到处罚。但足协在公布处罚后,外界不知道陈婉婷说了什么。
此后,微博上一名从事移民和投资业务的博主宣称“陈婉婷说中国足球搞不好是因为体制不行”,这一谣言随后被广为传播,即便是中国足球消息人士辟谣也无济于事。此时的陈婉婷成为人们发表暴论的工具,鲜有人在意她真正说了什么,只在意别人说她说了什么。
一直以来,“铿锵玫瑰”都是球迷心中不亚于“中国女排”的存在。人们都知道女足的价值,但很少有人知道女足球员真正的境况。很多人只关心女足的大赛成绩,却忽视了这块金字招牌之下,还有女超联赛这样一个根基的存在。
王霜曾说:“什么时候你们支持女足的角度,不再是为了讽刺男足;什么时候你们的支持,是能看到不仅仅在国家队中的我们,还有俱乐部其他踢球的女足球员们,给她们带来踢下去的意义,那么我们中国女足在未来才会真正强大。”但迄今为止,这番话与女足一样,只有需要被人用到的时候才会被提起。
颇为黑色幽默的是,有一部分主播正是因为知道女足球员的处境,才会在抖音等直播平台上拿着这一点来起号。比如有一名主播在农村的菜园里身穿国家队球衣,宣称自己的工资都被男足拿去买海参了,即便是如此荒谬的言论也大有人深信不疑,但如果你质疑她在哪效力,踢过什么比赛,她只会将你拉黑。
曾经,中国女足是世界强队。但随着欧洲女足在欧洲男足成熟体系的带动下进步神速,中国女足与世界一流强队的差距被逐渐拉开,这种差距不只体现在个人能力和技战术打法上,也体现在了对女足球员的重视程度和保障上。
所以,无论是球迷还是从业者,大家不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来现场看看女超的联赛吧,给她们一点掌声,让她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前行…
反正…别只在需要她们的时候才想起她们。
想与队长的作者团队谈笑风生吗?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
请添加微信:hcctgd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