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臣惊人语录,王小平“书法”罚单?历数中国足协那些奇葩事儿

作者:小小主编发布时间:2025-05-27 12:20:30阅读次数:0

图片

在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足协的一系列操作常常让人匪夷所思,从于洪臣的惊人语录,到王小平的“书法”罚单,桩桩件件都成了球迷们口中的谈资,也凸显出足协管理的混乱与荒诞。

于洪臣,这位昔日的足协副主席,留下的“玩不起可以不玩”语录,至今仍被球迷们铭记。2011年,山东鲁能泰山因不满裁判马宁在鲁津之战中的判罚,俱乐部常务副总韩公政专程前往北京向中国足协说明情况,本是寻求公平说法,可于洪臣却没有对裁判执法情况给出合理回应,而是强调“必须维护裁判的权威”,抛出了这句冰冷且傲慢的话语。这不仅伤害了俱乐部的感情,更是对公平竞赛原则的漠视。而后续曝光的他受贿超2254万,操纵裁判主导比赛,利益涉及13家俱乐部的行为,更是公然践踏足球公平,让中超沦为一场被利益操控的闹剧,将中国足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破坏得千疮百孔。

图片

图片

再看王小平,身为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足协罚单上,被球迷戏称为“书法家”。从2009年上任直至被查,他的签字伴随着无数争议。2017年堪称他的“高光”一年,这一年他开出了152张罚单,罚款总额超350万元。在一场上港对阵富力的比赛后,奥斯卡因场上动作被罚禁赛8场并罚款4万元,这一处罚直接影响了上港争冠形势。同年,国安队长张稀哲掌掴对手,被处以跨赛季停赛12场加罚款6万元的重罚。当被质疑处罚过重且无相关条文依据时,王小平也未给出正面回应。如今,他被控受贿645万元,在法庭上辩称无罪,这一案件的争议和漫长审理过程,无疑让他曾经那些看似权威的罚单,变得充满讽刺意味,究竟是在维护纪律,还是在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引人深思。

图片

图片

除了这两位“名人”的事迹,中国足协过往还有诸多奇葩政策和事件。1999年中乙毅腾和绵阳的晋级之争,按足协奇葩抽签规则,两队先选奇偶,再抽0 - 9数字相加判断,结果因纸条数字被看错,引发争议,最终毅腾队不满退出足坛;2002赛季甲A联赛,北京国安和深圳平安同分,竟通过抽签决定联赛名次,这样的规则实在难以服众 。

为了提升国足头球能力,1985赛季甲A甚至出台“进一个头球算2个进球”的奇葩规则,直接影响了球队的升降级结果,让联赛公平性大打折扣。还有球员摘牌转会制度,一旦两家俱乐部因待遇谈不拢,球员就取消转会资格,使得球员陷入无球可踢的困境。

图片

在联赛制度方面,足协也是昏招频出。2001 - 2002年和2004 - 2005年取消联赛升降制度,导致联赛质量下降,假球横行,甲A沦为“假A”,对中国足球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2004赛季规定有4位及以上国脚的球队不能再引入国脚,却没考虑到国脚人选的动态变化,最终不了了之 。

2005赛季为备战奥运会,要求联赛每队必须有2名U20球员上场,否则判0:3负,还暂停足协杯五年,甚至出现国奥总教练凌驾于国家队主帅之上的奇葩双教练制,结果国家队和国奥队成绩都惨不忍睹。2007赛季为提高上座率,规定对上座人数不足的赛区所属俱乐部扣除联赛分红,催生了送票赠票的乱象 。

图片

2010赛季末轮,足协竟将半场休息时间从15分钟改为30分钟,公然违背国际足联竞赛规则,沦为国际笑柄。U23新政最初要求每场比赛必须上满3名U23球员,被俱乐部钻漏洞,调节费政策更是自相矛盾,一边鼓励青训,一边扼杀青训俱乐部收益。

中国足协的种种奇葩操作,反映出其在管理上的混乱无序、缺乏长远规划和专业判断。中国足球要想真正发展,必须彻底整治足协的管理乱象,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决策机制,让中国足球回归到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正轨上。

标签:
收藏
分享
发表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